澳客彩票网

图片
自行车文化

Bicycle culture 自行车文化

首页 > 自行车文化 > 新闻浏览

绿色出行到底有多难 15公里的路程总共花了近2小时

来源:青年报 作者:范彦萍 陈轶珺 顾卓敏 发布时间:2014-01-21 09:36

据《青年报》报道,对于城市骑行者们来说,尽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口号听起来朗朗上口,但真正做到却困难重重。在英版“年轻城市指标”中有一项分指标是“人均自行车道公里数”。据悉,上海新一轮交通白皮书已经明确,沪上正致力于打造自行车的“绿色通道”,让慢行交通成为环保的现代城市新名片。

低碳骑行张江男享受慢生活

又是一个工作日的开始,小倪发现车胎没气了。上楼拿打气筒,翻出公文包内的补胎盒,低头捣鼓了一阵,然后他又重新上路。“现在马路边的自行车修车摊越来越少,作为一个城市骑行者,哪能不自学一点修车的基本功。”

25岁的小倪出校门后就一直在骑车上班,前后快3年了。还在读书的时候,他买了辆车,两轮的。后来因为家离公司太远,他特地把窝挪到了单位附近。“从公司到租住的房子骑车也就二十来分钟,不近不远正正好好。”每天他都骑着自己戏言为“宝马”的自行车匆匆地往单位赶,晃晃悠悠把家回。周末则来一回“长途骑行”,从张江骑回朱家角,吃一顿姆妈亲手烧的上海菜。

“自行车上下班既不用为堵车浪费时间,跑业务、拜访客户、周边应酬,或者拜访地点就在张江附近,有个单车最方便。另外,又能锻炼身体,也节能环保。”跟小倪聊骑车的好处,他居然滔滔不绝,说了一路。

“改骑自行车后,我觉得自己更贴近这个城市了。”小倪决定骑车时正好是4月,“那时正是柳絮飞扬的时节。骑车的感觉很舒服,能清晰地感受到春天的脚步。”也就是那次体验,让小倪决定,每天都要骑车,感受这座城市的变化。

道少道挤市中心骑车有点怵

小倪曾想过去市中心找个工作,偶尔下班后也能逛个街,吃个饭,不至于长时间窝在张江,被人调侃是有些矬的“张江男”,不过在市区骑了几回车后,他决定打消这个念头。

理由只有一条:“不合适”。随着机动车数量增长,自行车出行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占据。

此外,一些非机动车道被改为公交专用道,有的道路虽然有非机动车道,但遇到公交停车站,就形成了自行车和公交车同道的局面。“总之市区根本不适合骑行族们生活—缺少非机动车道、部分道路是单行道,再加上安全的停车点稀缺,这都成为城市骑行的阻力。”

这其中最让小倪头大的是车道问题。“比如淮海路、延安路等主干道都不设置非机动车道,市区内不准非机动车通行的单行道也很多。对于任何一位骑行者来说,遇到这样的难题,答案只有两种,要么违反交通法规,骑上机动车道或者人行道,在别人的道上找个容身处,要么就规规矩矩,从附近有非机动车道小路绕行。

小倪自行车上的码表,曾清清楚楚记录下后一种选择的代价。“从张江骑回朱家角,如果一路遵守交通规则,走非机动车道回家,全程至少80公里。而打打法规的擦边球,在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上争得一隅之地,则只要骑70公里。”这一绕就得多骑一个多小时,小倪有些不大情愿,“即便再爱骑车,也不愿浪费时间。”

车道不连有时骑着骑着就没了

但与行人和机动车“抢地盘”,代价也不小。电动车、自行车和汽车混杂在马路上,骑行其间,险象环生。“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段,道路拥堵,汽车突然从你骑的自行车边疾驰而过,能让人吓出一身冷汗。”小倪一直对市区骑车有些后怕。

就算有些地方一条路上原先还分隔出自行车道,但是骑着骑着,自行车道就悄悄“隐身”,融进了机动车道。小倪印象最深的是共和新路,“西藏北路过路口的时候还标着非机动车道,结果没骑多远,就发觉自行车道没了,地面上赫然写着‘公交车专用道’。”

遭遇同样困扰的人并不在少数,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满街自行车出行的壮观场景已难重现。自行车道被机动车道蚕食得或窄或无、自行车存放点日益被停车场取代。许多市民记忆中骑车上班、上学、上街的年代,已渐行渐远。

“道少,安全系数低,我们充其量在校园里骑自行车,上街一般没法选择它。”曾经是复旦大学自行车协会的顾先生感慨:“我们想骑车,路太少;我们想低碳,没条件。”

[记者骑行“经典”路段]

混行!被哨子吹!绕路!“老上海”骑完全程很“曲折”

小倪给青年报记者推荐了一条骑行线路:以新华路中山西路为起点,经过淮海西路—华山路—江苏路—愚园路—乌鲁木齐路—南京西路—南京东路—四川中路—四川北路—多伦路—四川北路—山阴路—甜爱路—四川北路—天潼路—中山东路—方浜中路复兴中路—复兴西路—衡山路—宛平路—龙华路—龙华西路—漕溪北路—华山路—新华路。“这是上海最经典的骑行线路之一,通过骑自行车,你可以丈量这座城市的美丽,同时也切身体会一下城市骑行的不易。”

新闸路:被迫和机动车“抢地盘”

昨天,青年报记者以报社(新闸路昌化路)为起点,选取了经典线路中的一小段,从南京西路到甜爱路打个来回,这种市区的道路“迷阵”,着实让青年报记者这个生活在上海30多年的老上海犯了糊涂。因为自己经常骑到了一半就迷糊转向。如果老老实实地遵守交通规则,一段不是很远的路,要花好几倍的时间才能走通。

从报社出发沿江宁路只要骑两个路口就到了南京西路。骑到路口,刚想大转弯,兴冲冲拐进南京西路时,身后“哔哔哔”的哨笛响起,环顾四周,才突然发现马路上连一辆自行车也没有,全是双向往来的机动车,惊出青年报记者一身冷汗,赶快停下来退回到转弯的路口。于是,只能沿着来时的路返回,退到澳客彩票网西路上,另找一条出路“曲线自救”。

结果路口一个大大的非机动车禁行标志。虽然周围有不少大胆闯关者,但看着滚滚的车流,青年报记者有些发怵。算了,还是继续绕行吧。

兜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新闸路,终于这里没有吹着哨笛的协管员,也没有高悬的交通标志。可新闸路上除了两条车道,不见任何非机动车道的影子。不过看着路两边贴着汽车笃悠悠驶过的非机动车,青年报记者也硬着头皮加入了他们的大流。

新闸路不宽,因为道路资源有限,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争夺路面资源的现象经常发生。路边还时不时停着汽车,占着自行车的路。要继续前行,自行车不得不和机动车混合行驶,游走穿梭于机动车之间。或者爬上人行道,和行人争地盘。

沐浴着冬日暖阳,青年报记者一路骑到西藏中路,新闸路也在这里到了头,并入了澳客彩票网东路。澳客彩票网东路也全天禁行两轮,又得再次绕行,西藏中路则更复杂,西藏路桥往南也禁行非机动车,青年报记者只能推着自行车沿着人行道,走到了南苏州路上。南苏州路傍着苏州河,机动车不多,也少有行人,最适合骑自行车。河风微微拂过脸孔,却不觉任何寒意。一路而来终于享受到了骑行的乐趣。

四川北路:硬着头皮“违规”骑

骑到了四川路,难题又来了。整条四川北路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30分禁止通行非机动车。“再骑下去我不就违规了吗?”在四川北路海宁路路口,青年报记者推着车问了多个路人:“现在这里禁行,我要去虹口公园该怎么骑?”

大多推说不知道。终于找到了一位指点迷津的,回答却哭笑不得:“没关系的,你就沿着四川北路骑吧。没人管这个标志,你没看见每个人都那么骑。否则你就得往西绕到宝山路,或是往东绕到四平路上去,都得兜好大一个圈子。”

由于不认识其他路,青年报记者只能跟着周围的其他自行车硬着头皮骑下去。一路提心吊胆,就怕被交警拦下。骑到虹口公园后,青年报记者打算寻他路返回。推着自行车,一路走一路问,终于找到了可以骑自行车的宝山路。

宝山路到头就直接进入了河南北路。河南北路又是一条令人找不着非机动车道的马路,思想斗争了一番后,决定沿着人行道推行。才没走多久,居然在海宁路河南北路路口遇到了天桥,只得从海宁路上绕到江西北路。但江西北路到了苏州河就是条断头路,必须得从河南北路桥或四川北路桥才能过河。

浙江中路:有时能骑有时不能骑

当青年报记者骑到了河南北路桥,新问题又出现了。河南北路桥桥面禁止通行非机动车,如要过桥,必须推着自行车,从两翼便桥上桥,便桥又陡又长,中间还有个急转。青年报记者自感臂力不能胜任,决定还是走四川北路桥。下了四川北路桥,就彻底没路骑了。在交通协管员的指点下,绕到边上几条小马路后,才骑了出来。

想到去程青年报记者选取的是南京路北边的马路骑行,回程青年报记者便穿过南京路,选择从南京路南边的线路返回。结果又因为到处是单行道而四处碰壁,不得不在迂回中寻找合适的路线。比如浙江中路从北向南一路都可以行车,然而从南向北到汉口路的交叉口时,自行车就不能向前直行,只能左转弯绕道广西路。青年报记者在这里东也碰壁,西也撞墙,多次被协管员拦下。最后也忍不住嘟囔起来:“这里不能骑,那里也不能骑,到底哪里好走?”

从报社到虹口公园来回不超过15公里,但青年报记者差不多用了近两小时才骑完了全程。回看这一路,城市的美丽风景没看到,全顾着找路,碰壁,再找路。一路下来,青年报记者也不得不感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道路不断拓宽,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是自行车道却被不断扩张的机动车蚕食,“骑车族”只好在钢筋铁骨的机动车车流里艰难前行……

[原因]

车道割裂、停车难影响骑行热

为什么道路越来越宽,路网越来越密,自行车却越来越不好骑?昨天下午,上海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向青年报记者解释了其中的原因。“目前上海大约有200公里不到的干道系统禁止非机动车道通行,其实这个数字相较于上海的4700多公里的城市道路总长,比重不大。为什么骑车人还是会觉得不方便,主要是目前上海的非机动车道还无法形成一个畅通的网络。禁行路段均集中在市中心区域,部分自行车禁行道路对局部区域的自行车通道网络形成了割裂,所以会给骑车人有骑车不便的感觉。”

研究人员说,在非机动车道的规划上,其实交通部门一直不遗余力。上海市上一轮交通白皮书提出“机非分流”的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涉及道路改造和市政拆迁等问题,推进较为困难。据介绍,这几年,上海自行车的使用比重却呈现下滑趋势,而欧美国家却逐渐上升。“行车难”、“停车难”、“修车难”等问题仍在一些区域存在,加上雾霾天气引起的空气质量问题,制约了公众使用自行车出行的热情。

“最常见的情况是自行车道被占用。”研究人员说,在这一轮的交通白皮书中,强调构建系统、连续的自行车道网络,在机动车与自行车之间干扰较大的道路设置隔离设施。同时加大对违法占用非机动车道停车行为的查处力度。

[代表委员支招]

车道被占?

用价格杠杆让机动车“让道”

对于自行车道被占,市政协委员、市交港局局长孙建平表示,在郊区、新城等道路交通资源充沛的地方,是可以实现绿色骑行的;但在中心城区,本身道路资源就非常紧张,想要无障碍骑行有点难。我们建议在白天将车子停在马路上的车主只能停一小时,不能长时间占道。未来,这些车辆都将停到车库去,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至于折叠车入站的问题,人大条例中已经明文规定禁止,因此要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市政协委员、协力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游闽键认为,眼下,越来越多的非机动车道被占用,有的白天成了临时停车场。他建议,今后小区周边变成私家车停车位的非机动车道逐步恢复原来的功能。对于大型公共区域如医院、商场等附近的非机动车道的占道,要限定时间,利用价格杠杆让车主主动选择离开。

没地方停车?

推广自行车租赁、“B+R”模式

市政协委员、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闪则建议可有效仿闵行自行车租赁的模式。在周浦、康桥等区域,自行车租赁非常受欢迎,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另外,我觉得现在地铁+机动车的推广比较好,但地铁+非机动车就比较差。”

在采访中,上海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表示,新一轮的交通白皮书中指出,“未来我们将鼓励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的出行方式,因此在地铁站周边将建设一系列的‘B+R’停车场。”在该人士看来,“可将停车场与自行车修车摊相结合,修车者兼顾看守的职责,同时又利用修车的收入来补贴停车场的运营管理。”

车道不连贯?

效仿香港建环岛自行车带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邮政公司总经理陈必昌认为,骑自行车需要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但目前我们的道路设置在这方面是不连贯的,很多时候隔了一条马路就变成限非区域了。

在自行车道的建设方面,陈必昌表示,上海可以借鉴香港经验。“香港政府就专门出资建了环岛自行车带,而在建设之初,政府是算过一笔账的。通过提供给市民健身锻炼的机会,提升市民的身体素质,市民看病少了,医保的支出就少了,政府是从这个方面来算账的,他把各项支出作为一个‘链’来考虑的。”

摘编:admin888;   摘编日期:2014年1月21日